赤水河保护与利用的镇雄实践

来源:人民网-云南频道 2023年06月29日

赤水河流经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时,又名罗甸河。在这里,另一条较小河流——雨洒河由北而南汇入罗甸河后,形成更大的罗甸河。

6月下旬,罗甸河水位上涨,河水裹挟着泥沙;雨洒河则绿水盈盈,鱼翔浅底。两条河形成一清一浊的分界线,绵延向东流去。

河道两岸,花儿绽放,垂柳依依,鸟儿蹁跹;远处青山如黛,迎风漫步生态廊道,阵阵清香,令人心旷神怡。


(资料图)

罗甸河和雨洒河在罗甸村交汇成更大的罗甸河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赤水河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,流经贵州,在四川注入长江,总长约436.5千米,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在干流修建水坝、水库的一级支流。其因中国工农红军“四渡赤水”而闻名,素有“生态河”“美酒河”“美景河”“英雄河”之美誉。保护赤水河,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。

2021年5月,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《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共同决定》)和各自省份的《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并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,是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。

今年7月1日,恰逢《共同决定》《条例》实施两周年。两年来,身处赤水河源头,镇雄县党委政府把赤水河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抓,既筑牢生态屏障,守好一江清水,又推动绿色发展,让景更美、民更富。

罗甸河边垂柳依依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村支书的乡愁“回来”了

乡愁,常萦绕在36岁的陈坤心间。

他依稀记得,小时候罗甸河水很清,鱼很多,他常约伙伴去河里游泳、捉鱼,河边,母亲常端着大盆衣服弯腰揉搓,父亲则挑着水桶,把河水一扁担一扁担往回挑,家里煮饭、做菜、喂牲口等都离不开河里的水。

陈坤十几岁时,村里人种地依赖农药、化肥,传统汲取自然肥料的做法逐渐被替代。虽说农药、化肥提高了农业经济收入,但其残留经雨水流入河里后,导致罗甸河被污染。加上村民意识不高,会往河里丢生活垃圾、杂物,没人再去河里游泳、洗衣服,陈坤的乡愁被人为“切断”了。

近十多年,特别是云贵川三省携手立法保护赤水河以来,镇雄县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一道,扛起赤水河保护源头责任,共护赤水河,罗甸河开始“蜕变”,陈坤的乡愁慢慢找了回来。

“现在,村民们的生活垃圾经小组收集,再经村转运,然后到垃圾热解处理厂处理;河道两岸的农田禁止使用化肥农药;河道里禁止捕鱼……”已是罗甸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的陈坤一一介绍。

“村里有16名护河员,每人负责约一公里河道,每天不定时巡查,看是否有人往河道丢垃圾,是否有村民在河岸农田里用化肥农药,是否有人偷偷电鱼、捕鱼,是否有人焚烧秸秆。”陈坤说,除此之外,村干部还常和党员一起巡护河道,一来查看是否有上述违规行为,二来看巡河员有无偷懒。

为弥补人防漏洞,村里还争取资金,在重点河段安装了监控探头,每路监控可覆盖500米范围。

一整套措施下来,作为赤水河流域治理保护的核心区,罗甸河流域近些年重现岸绿景美。更准确的说法是:赤水河云南段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,赤水河生态治理保护取得显著成效。

河边花儿绽放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产业走上生态化

镇雄是云南人口第一大县,总人口171万人,曾是国家级贫困县,现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经济发展相对滞后。

既要保护赤水河,让生态美,又要带动全县发展,让民更富。两者如何兼得?镇雄县党委政府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,走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路子,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赤水河的影响,又尽力增加农民收入。

夏日里,来到罗甸河两岸,入眼处是成片的枇杷林。可惜枇杷刚落市,记者无福品尝村里香甜可口的五星枇杷。

“以前河边多种苞谷、蔬菜,农残多,这几年调整产业结构,因地制宜种枇杷、柿子、李子等,并禁止农户施化肥打农药,让果树自然生长。”陈坤说,村里已种植五星枇杷2500亩,柿子400亩,李子400亩,年亩产值达到6000元左右,“收入比之前只多不少。”

村民刘自云家有10亩枇杷,“前几年,政府发动大伙种枇杷,可没人敢种,都担心失败。后来,党员干部带头种,镇里还组织培训,大伙才有了积极性。”

管护期间,刘自云遵照要求,不施化肥,不打农药,偶尔施点有机肥和农家肥。今年,他家的10亩枇杷有小半进入盛果期,前两天刚销售完。“总产量4吨左右,卖了两万多块,还可以。”他笑着说。

不止罗甸村,这几年,镇雄县大力推行赤水河流域绿色生态种植,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5万亩,建成竹产业基地35.4万亩,还荣获了“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”的称号;建成板栗基地6.9万亩、李子基地1.5万亩、枇杷基地7000亩。

这两天罗甸村成片李子成熟,一棵棵李子树上,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,没吃上枇杷的记者尝了个李子,味道酸甜可口。

不时有村民漫步生态廊道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保护“母亲河” 没有休止符

岸绿了,景美了,产业稳定了,罗甸村探索走农旅融合的路子,既保护河道,又让村里人吃上“旅游饭”,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。

走农旅融合的路子,得有基础设施支撑。在党委政府的扶持下,罗甸村沿河建起数公里生态廊道,两岸栽上各种绿植,游客既可漫步生态廊道欣赏沿河风光,还可体验水果采摘,更能到村里的农家乐品尝地道的罗甸美味。

村民谢兰跃开了家农家乐,摆满能坐三十多桌。“前段时间枇杷上市,很多人来采摘枇杷,我们这儿生意不错,特别是周末生意更好,进村路都堵起来了,村里只能发动村民去疏导交通。”她描述着前段时间村里的“盛况”。

这不算生意最好的时候。“今年‘五一’,我们家从早到晚都能坐满。”谢兰跃颇为“凡尔赛”地说。

“那赚了多少钱?”一旁的陈坤一脸坏笑地问。

“……每天毛收入也就万把块。”谢兰跃怕“露富”,挤牙膏似地说。

“哈哈,他怕我们借钱。”陈坤转头对记者哈哈笑起来。

“这几年环境好了,又有了廊道,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,生意也就更好了。”谢兰跃岔开话题,颇为正式地说。

不过,随着农旅融合的路子越来越宽,谢兰跃家的竞争对手也来了。“目前连他们家,村里开了5家农家乐和民宿,大家都在暗自较劲呢!”作为局外人,陈坤悄悄告诉记者。

虽然小声,可还是被谢兰跃听到了。“这不,为保护赤水河,也为了农家乐卫生,连洗拖把的水都要汇到污水处理池处理。”她认真地说。

岸边竖着保护河道的宣传牌。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

罗甸村的发展只是赤水河流域沿岸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。这两年,依托山美水美,镇雄县打造“最美乡村示范带”,已完成精品示范村3个,乡村振兴美丽村庄示范点46个,推动赤水河流域村庄实现绿色发展。

当然,赤水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的探索没有休止符。“我们将持之以恒,保护治理利用好镇雄人的‘母亲河’,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路子,持续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。”镇雄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。

这头,采访末了,陈坤扯着大步,带记者“参观”河里这几年又多起来的鱼,“你看,那不是!”他指着一处水草说。确实,几条尺把长的草鱼正在水草底下游来游去。

关键词: